储雪俭:后疫情时代,供应链物流亟需数字化重塑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成本高增长”向“低成本中增长”转型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给未来的物流行业带来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新变化。 新变化带来新机遇。“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是在‘物流底盘’上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升级的契机,即重构当前的供应链物流生态。”上海大学教授、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楚薛健最近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采访时说。 01 物流是大势所趋。 18年前的非典为中国消费者重构了物联网,使得物流领域的toC迅速发展,从而加速了快递和快递的发展。于是,包括“顺丰”在内的一大批快递头部企业应运而生。 与18年前相比,国内消费市场已经风生水起,服务业方兴未艾,不同行业的挑战和机遇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工业互联网开始发力,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寻求自我突破的方向。 "事实上,发展供应链物流是大势所趋."据薛健介绍,供应链物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供应链,是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一体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物流为“发展的底盘”,通过产业链带动供应链和物流链。具体来说,就是从原材料、物料、零部件、成品,在整个供应链中打造一个“内循环”的模式,从而形成物流链的集聚效应。 另一个是产能供应链。通常国内的模式是货主将货物委托给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这一级别的物流企业找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些小的第三方也可能将货物委托给更小的“货代”和“黄牛”,最后由货车司机完成货物的运输。这是一个分包运输服务链。运力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压缩整合小货代、小三方物流公司、黄牛等运输环节,降本增效。事实上,业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例如,中石化炼化销售公司目前正在重组物流体系,将原来的“配送体系”改为“分销体系”,建立新的供应链物流体系。 "未来,铁路物流将在行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楚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中国道路运输比重过大的问题,特别是改善和优化中国的环境污染。因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公路运输占运输总成本的77.8%。如此高的比例对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当然,目前国内领先的快递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自身资源与铁路进行整合,尝试开展高铁物流。例如,顺丰、中国邮政、JD.COM等企业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合作业务。 02 向价值链上游延伸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半成品的运输需求稳步增加,我国物流业稳步提升。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截至2020年1-12月,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00.1万亿元,其中工业物流总额为269.9万亿元。粗略计算,2020年,国内工业品物流将占我国社会物流总量的近90%。因此,工业物流能否真正降本增效,对中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新零售、新制造的发展,面向制造业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生产的定制化和智能化促进了精益生产物流。目前制造业趋向于定制化,企业重视高效的库存控制,这就需要一个有智能信息技术支持、可视化、透明化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系统。 其次,销售渠道下沉导致物流越来越碎片化。现在销售渠道日益下沉,物流服务向末端延伸,趋向于小批量、多批次,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的产业链物流模式下,分包环节和转运环节过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力整合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支撑平台。 第三,物流与商流、资金流越来越融合。渠道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在实现货款快速安全回笼、不降低面向客户的反应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了库存周转效率,降低了资金占用,对结算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对此,楚表示,制造业是物流业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品物流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碎片化的需求不断整合。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浪潮推动下,生产、物流、信息等要素越来越智能化。整个制造业的物流服务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引擎,支撑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比如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原来的工业品物流企业可能没有很好的掌握库存数量,从而造成资金占用,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如果这些原材料就地加工形成商品,工业物流企业作为工业供应链的末端,会提升其原有价值。”楚薛健表示,所有的物流供应链都是由价值驱动的,从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无疑是价值链的基本规律。 03 数字化供应链重构 目前,数字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产业数字化作为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所谓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所有要素进行升级、改造和再造的过程。 薛健提出,物流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引导平台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建设区域、行业、园区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打造“R&D+生产+供应链”的数字产业链,支持行业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生态; 另一方面,支持具备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产业融合平台,创新上下游企业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上云”保险等金融服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物流成本占GDP的14.6%至14.8%,万亿级市场碎片化程度高,急需引入新的业态。“这种业态趋向于从原来的以‘交易’为特征的消费互联网向以‘交付’为特征的产业互联网转变。这种‘新物流’需要数字化改造行业。”储雪艳强调,首先要做的是企业的业务数字化,也就是把合同、发票、仓单、运单、订单等做出来。企业电子化,通过区块链连接上下游业务,通过大数据技术“上天”,形成物流数据云;其次,数字化业务应该转化为企业的有效数据资产。这将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重塑未来产业链活力和韧性的关键。在这种趋势下,当前的“新基础设施”成为驱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供应链发展的快进键。在数字经济环境下,“新基础设施”将推动物流企业“人、车、货、仓、机”的本质变化。未来最重要的变化是物流的基本盘。 总而言之,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物流企业必须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从属变为主流,从储运逐渐变为第三方物流,变为供应链企业,变为科技平台物流企业,最后变为生态发展。不要还装成一个单纯的运输商,否则最终会被市场淘汰。(本文发表于《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年第4期)
文章分类:
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