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物流发展:梳理我国发展物流业四大阶段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已经从计划体制下的完全国有化和政府指令逐步转变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其运作模式已从单一功能或功能的简单组合逐渐转变为能够提供全链路、集成化、现代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总的来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1978):“储存”与“运输”相结合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和重要生活资料(消费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与这种“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相适应,国家有关部门形成各自的体系,根据中央下达的计划,统一储存和运输本体系的货物,从而形成了国有储运企业(包括仓储运输企业)在物流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尤其是仓储设施,基本上集中在商业、粮食、物资、寄售、外贸五个流通体系中。 这一时期的物流表现为“储运”,国有储运企业成为物流的主力军。分散在各个流通体系中的储运企业,主要服务于本体系中各级批发企业的配送、寄售活动,其经营活动基本呈现传统的储运、简单包装、配送加工。严格地说,这种单一的活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 第二阶段(1978 -2000):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商业、物资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借鉴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组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引导传统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传统储运行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1992年5月,原商务部发布《关于发展和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意见》,要求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发展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上海、广东等地对部分商业储运企业进行试点;同期,物资部还组织了一次物资代理和加工配送试点。 1995年8月,原国内贸易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商业物资储运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储运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即逐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与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储运体系。 在这一阶段,储运企业从行业特点和优势出发调整经营方向,储运主业不断加强和发展,物流功能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发展。 一是仓储方面,坚持“四好”标准,确保商品仓储安全和质量,大幅提升仓租水平;二是在运输方面,充分利用商业系统的中转运输网络,开展“一站式”运输和综合配套服务,或者将汽车车队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率,或者在全国主要运输站点设立配送点,发展全国或区域性的路网运输;再次,在物流(配送)方面,广东、云南、北京、湖北、上海等地的商业储运公司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商品代理配送业务,配送品种不断增加,辐射面不断扩大,初步显示了储运企业开展社会化商品配送的优势和潜力。 第三阶段(2000 -2010):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新世纪伊始,物流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加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中国现代物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0年,中国“十五”物流发展总目标正式确立;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有力促进了各类物流功能和要素的整合。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物流业务的转型或创新。中国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营物流企业、外资和中外合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一定规模。一批现代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涌现,区域物流网络逐步形成。现阶段,中国物流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物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11年,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负等具体措施;2012年,商务部发布《关于推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引导仓储企业从传统仓储中心向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出台建设高质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等措施,巩固物流降本增效成果,增强物流企业活力,提升行业效率效益水平,畅通整个物流链运行。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物流进入了创新驱动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市场规模、物流技术和管理方面领先世界物流行业(根据美国供应链研究与咨询公司Armstrong& Associates的数据,中国早在2012年就占据了全球物流市场规模第一的位置),一个跨行业、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产业创新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文章分类:
新闻
|